注冊測繪師學習筆記(二) | 海洋測繪80. 海道測量的任務是進行【水深測量】和【海岸地形測量】,獲取海底地貌、底質情況和航行障礙物等資料。其目的是為編繪航海圖提供數據,以保證船舶航行安全。 81. 海洋測量基準 ——投影:航海圖一般采用【墨卡托投影】,大于等于1:2萬的海圖、大于1:5萬的水深圖可采用【高斯投影】,制圖區域60%以上地區緯度大于75°采用【日晷投影】。 ——坐標基準:我國海圖采用CGCS2000,國際海圖采用WGS-84。 ——高程基準:1985國家高程基準。 ——深度基準:【理論最低潮面】。深度基準面是海圖所載水深的起算面。 ——驗潮站,可以聯測的島嶼,海岸地形圖——85高程,似大地水準面 ——不可聯測的島嶼,遠離陸地的島礁——當地平均海平面 ——助航標志(燈塔)——平均大潮高潮面 ——干出灘,干出礁——理論最低潮面 ——我國沿海——理論最低潮面 ——遠海及外國海區——原資料的深度基準面 ——不受潮汐影響的江河——設計水位、常水位 ——河口潮差較大地區——平均大潮高潮面 82. 驗潮站:設立驗潮站,由水尺采集潮汐數據,高程通過水尺由陸地傳算。 ——長期驗潮站,計算平均海面,2年以上連續水位資料。觀測誤差不大于2cm。 ——短期驗潮站,推算測區深度基準,30天以上連續水位資料。觀測誤差不大于2cm。. ——臨時驗潮站,用于水深測量水位改正,3天以上水位觀測。觀測誤差不大于2cm。 ——海上定點驗潮站,用于鉆探、油井,一次或三次24h,或15天連續觀測。觀測誤差不大于5cm。 83. 潮位觀測: ——水尺零點設于【理論最低潮面以下】,保證水尺一直能讀數。 ——驗潮站的水位應傳算到深度基準面上,建立陸地高程與深度基準面之間的聯系。(求取水尺零點高程) 84. 潮汐觀測: ——潮汐現象產生的源動力是日月引力,其中月球引力占主要成分。 ——潮汐周期:兩個相鄰高潮或兩個相鄰低潮之間的時間間隔。 ——每月有兩次大潮,兩次小潮。大潮一般在朔望(朔是農歷初一,望是農歷十五)后兩三天出現,小潮一般在上弦下弦(農歷初八和二十三)后兩三天出現。 ——潮信資料:包括大(小)潮升、平均高(低)潮間隙和平均海面。 85. 平面控制測量
86. 高程控制測量: ——在有一定密度的水準高程點控制下,【三角高程測量】和【GPS高程測量】是測定控制點高程的基本方法。 ——工作水準點和主要水準點標志各一個。工作水準點設在水尺附近穩定位置,檢查水尺零點變動;主要水準點設置高潮線以上穩定位置,用于水準聯測。 ——水準點之間聯測,按四等水準;水準點與驗潮站水尺之間,按等外水準。 87. 海洋測深是確定【海底表面至深度基準面】的距離。 88. 目前海洋定位的方法主要有:天文定位(如今已不用)、光學定位、無線電定位、【衛星定位】(主要手段)、水聲定位等。 89. 定位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大于圖上:1.5mm(大于1:5000比例尺),1.0mm(小于1:5000大于1:10萬比例尺),實地100米(小于1:10萬比例尺)。 90. 定位中心與測深中心應盡量保持一致,對大于等于1:1萬比例尺測圖,兩者水平距離最大不得超過2m,對于小于1:1萬比例尺測圖,兩者水平距離不得超過5m,否則應將定位中心歸算到測深中心。 91. 【聲波】是目前所知的最佳水下傳播形式,海底【測深】儀器一般是利用【聲學】原理進行。聲速和海水介質的鹽度、溫度(影響最大)、壓力有關。 92. 水深測量的主要技術方法有【單波束】與【多波束】回聲測深及【機載激光測深】等。 93. 機載激光測深:發射兩種波段的激光,紅光被海水反射,綠光透射(測深能力50米左右)。 94. 【測深儀改正】:儀器轉速改正數、聲速改正數、吃水改正數、換能器基線改正數 ——校對法適用于0 - 20m的水深(水聽器、測試板) ——水文資料法適用于20 - 200m的水深 95. 多波束參數校正:導航延遲校正、姿態補償(橫搖、縱搖和艏偏)。 96. 測深線布設 ——單波束:主測深線方向應【垂直】于【等深線】的總方向;對狹窄航道,測深線方向可與等深線方向成45°角 ——多波束:測深線的布設宜【平行】于等深線的走向。 ——主測深線間隔為【圖上1cm】,多波束全覆蓋和20%重疊。 ——檢查線總長應不少于主測深線總長的5% 97. 水深改正包括吃水改正(靜態、動態)、姿態改正(縱搖、橫搖,航偏)、聲速改正、水位改正。 98. 水深測量極限誤差 99. ——水深測量中誤差 ——水深 ≤ 20m時,深度測量中誤差 ≤ 0.2m ——當水深 > 20m 時,深度測量中誤差 ≤ 所測深度的1% 100. 干出灘(又稱潮間帶)是指海岸線至水深零米線之間的海灘。 海岸線指大潮高潮位時海陸分界的痕跡線,干出高度是【深度基準面】以上的高度。 101. 燈塔、燈樁的燈光中心高度從【平均大潮高潮面】起算。 102. 實測海岸地形時,海岸線以上向陸地方向測進:大于(含)1:1萬比例尺為【圖上1 cm】;小于1:1萬比例尺為【圖上0.5 cm】。密集城鎮及居民區可向陸地測至第一排建筑物。 103. 障礙物探測方法——側掃聲納、磁力儀探測、單波束加密、多波束探測、掃海具掃測。 104. 海圖有三要素:【數學要素】、【地理要素】、【輔助要素】。 105. 海圖按用途分為:通用海圖、專用海圖、航海圖。 106. 海圖要素取舍(總之,是為了保障航行安全) ——【海岸線形狀】的化簡原則是【擴大陸地、縮小海域】。 ——【等深線】的取舍原則是【取淺舍深】。 ——【注記點】的取舍原則是【取淺舍深】,同時也應保留適當數量的深水點。 ——孤立的干出灘不得舍去,成群分布的可以相互合并。 ——海底底質采取“取硬舍軟”、“軟硬兼顧”、“取異舍同”的原則。 ——孤立的障礙物必須選取,成片的障礙物根據其危險程度選取,取外圍舍中間、取高舍低、取淺舍深、取近航道舍近岸、取稀疏處舍密集處。 107. 海底地形圖的基本比例尺為1:5 萬、1:25 萬、1:100 萬。 108. 水深測量標準圖幅尺寸:(1)50cm×70cm (2)70cm×100cm (3)80cm×110cm 109. 制圖綜合的方法,主要有選取、化簡、概括和移位。 110. 數量特征概括的具體方法有分級合并、取消低等級別和用概括數字代替精確數字三類。 111. 各種比例尺的海底地形圖均采用經緯線分幅,基本比例尺圖以1:100萬圖為基礎分幅。 112. 制圖三級審校(兩級檢查一級驗收)一般指對編繪原圖和出版原圖的審校,包括:作業部門質檢員審校、制圖單位質檢員檢查、上級主管部門(或任務下達方)驗收。 知識點匯總整理:營地君 |